网站导航 | English

欢迎光临本店    

中国EMS鲜花网七夕节鲜花预定! ·玫瑰花语 ·99支玫瑰 ·33支玫瑰 ·19支玫瑰 ·11支玫瑰 ·蓝色妖姬     全国客服/订购热线

首页 特价促销99爱恋教师节开业花篮生日专区家庭绿植优惠活动
Tel:18939884868
爱情鲜花 会议用花 礼品果篮 生日蛋糕 开业花篮 巧克力花束 玫瑰礼盒 公仔花束 鲜花常识

七夕佳节,历史最悠久的乞巧节

七夕节又称乞巧节,据有关资料记载,乞巧节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风俗。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,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。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,做些小物品赛巧,摆上些瓜果乞巧,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,各有趣味。

在山东济南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,只是陈列瓜果乞巧,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,就意味着乞得巧了。

在广西西部,传说七月七晨,仙女要下凡洗澡,喝其澡水可辟邪治病延寿。此水名“双七水”,人们在这天鸡鸣时,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,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,待日后使用;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,节日到来之前,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、通草、线绳等,编制成各种乞巧的小玩艺,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,使之发芽,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,用来拜神,称为“拜仙禾”和“拜神菜”。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,一连两晚,姑娘们穿上新衣服,戴上新首饰,一切都安排好后,便焚香点烛,对星空跪拜,称为“迎仙”,自三更至五更,要连拜七次。拜仙之后,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,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,被称为巧手,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。七夕之后,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、玩具互相赠送,以示友情。

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北端的西和县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,使西和县积累了一大批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,乞巧、山歌、春倌、羊皮扇鼓舞、耍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动,乡土气息浓郁,地方特色鲜明,传承多年,久盛不衰,正是在这种氛围中,乞巧风俗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。

据西和县文化局局长王四各介绍,甘肃西和县的“乞巧节”时间之长、规模之大、参与人数之多、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,在全国绝无仅有。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活动,已有千余年的历史。“西和县的‘乞巧’活动被称为中国古代‘乞巧’风俗的活化石,是一个流传甚广、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。”

据当地研究者介绍,乞是乞求,巧则是心灵手巧,“乞巧”是向神灵讨要智慧、乞求幸福的意思。西和“乞巧节”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,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,时间长达七天八夜,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。

西和县文化局局长王四各告诉记者,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。东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中有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的记载,这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。

而在唐宋诗词中,妇女乞巧也多有记述。唐朝王建“阑珊星斗缀珠光,七夕宫娥乞巧忙”的诗句就是一例。据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载: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,宫女们各自乞巧。到了宋元之际,七夕乞巧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坊间都受到空前的重视,仪式隆重、场面宏大。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,世人称为乞巧市。据《醉翁谈录》记载:“七夕,潘楼前买卖乞巧物。自七月一日,车马嗔咽,至七夕前三日,车马不通行,相次壅遏,不复得出,至夜方散。”

相传,天上织女“年年机杼”,善织“云锦天衣”,所以人们尊称她为“巧娘娘”。姑娘们怀着对巧娘娘虔诚的心情,抱着美好的期盼,请她下凡来,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,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,时间长达七天八夜,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。

“两情若是长久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。宋代词人秦观在其传世名作《鹊桥仙》中这样感慨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。七天很快就过去了,天门就要关闭了,织女也要走了,姑娘们虽然依依不舍,但还是要让巧娘娘回到天上去,相约来年再相见。

中国EMS鲜花网 2012-07-02

快速通道